English

北京引进抑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新疗法

2000-04-10 来源:生活时报 主任医师 王润华 我有话说

1999年8月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的交流会上,马来西亚吉隆坡医院内科顾问IsmallMeciCan指出:全世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者已超过3.5亿人,其中75%在亚洲发现,我国就有约1.2亿人。估计每年新确认的乙肝病人有5000万人。有25%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可能死于肝硬化、肝硬化并发症以及肝细胞癌(HCC),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亡。

对HBV感染的处理,首先要弄清疾病的自然史。慢性HBV肝炎自然病程可分4期:第1期是免疫耐受期——病毒复制活跃期。病毒在肝脏高水平复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及E抗原均阳性,乙肝病毒的氧核糖核酸(HBV-DNA)也属阳性(称大三阳)。肝损伤不大,肝脏的酶正常。此期可持续20-30年以上。第2期免疫清除期——肝内有明显炎性坏死病变,表现活动性肝炎,血清内氨酸氨荃转移酶(ALT)出现波动不正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下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开始消失。第3期为非复制期(又称潜伏期),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外,乙肝病毒E抗原可消失,乙肝病毒DNA水平极低,ALT正常,体内出现乙肝E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又称小三阳。第4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清除,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对病毒产生完全性免疫。这种情况在亚洲病人很少存在。因绝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亚洲病人是在出生时,通过他们的母亲携带者被感染。这种在生命早期与病毒接触,不及成年人感染好办,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不健全,往往不能清除病毒,日久形成免疫耐受(属第1期),导致病毒携带状态。此外,另一些病人,肝脏处于不断活动中,HBV-DNA总阳性,病毒复制持续活跃,其原因为感染前核心区变异的HBV之故,属于乙肝表面抗原(ABS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

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应采取综合疗法:1.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消除病毒。2.减少肝脏炎症。3.促进肝细胞的恢复以再生。4.减少和防止肝纤维化。对病毒的抑制和清除是根本的治疗。然而目前尚无很好的办法。干扰素(IFV)对有明显坏死性炎症,血中乙肝e抗原阳性和检测到乙肝病毒氧核糖核酸阳性的成年病人,也仅仅有30-40%病人有效。尤其亚洲血统的病人,许多是婴幼儿期已被感染,这些病人对干扰素(IFN)反应较差。

核苷类似物的出现,在肝脏病专家中产生极大兴趣,因为这些药物可以口服亦已证明能持续性的抑制HBV复制,能明显降低坏死性炎症过程,延缓进展到肝硬化和降低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核苷类似物也将用于对干扰素(IFN)治疗差或者对IFN禁忌症的病人。拉米夫丁(Lamivudine)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乙肝病毒的复制抑制作用强于干扰素,90%病人可以达到抑制病毒复制,ALT降至正常,是一种新的一线药物治疗。但其不能清除病毒(因肝细胞超螺旋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酸的中间体可抗该药的治疗);又因YMDD变异体出现亦降低该药的敏感性,所以用药一年后常出现耐药性;而且停药后出现反跳还有病毒复制的复发性。目前北京友谊医院等各大医院已引进此种疗法。这种药虽然美国和中国已正式批准上市,可应用于临床,但对其用药时间、监视以及复发和耐药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重要的是发展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更有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